侯娜:留学,不止看上去很美
2014年09月22日 09:49 供稿单位:互联网 责编:[freemarker标签异常,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浏览0 次
从小老师就不断地给我们描绘一个美好的明天。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同学们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考上好的中学。上了中学之后,发现生活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耳边老师依然不断地嘱咐,同学们,要好好学习,上了大学就能好好疯玩了。结果上了大学之后……同学在考托杀G的路上,一定也有这样的声音——同学们,我们正在人生的拐点上,要努力考试,出国之后你们的生活会走上新高度!是不是在担心又要被老师忽悠了?
出国留学确实并不是一次交易,保证你交足学费修够学分就可以“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但你的收获可能远比这些还多。
你在期待什么?会实现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出国读书的理由,或者是为了冲到学术的前沿阵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或者是为了拿回金光闪闪的一纸文凭,再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去感受一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论你在期待什么,留学生活都能满足你的期盼。
当然,最容易满足的期待就是徜徉花花世界的愿望。入夜后时代广场令人目眩的银幕灯光和通宵达旦熙熙攘攘的人群,第五大道和麦迪逊大道上大气上档次的店铺精致的柜台里诱人的包包和时装,穿着礼服才可以进出的米其林三星餐厅,迈阿密海岸边的豪华游轮……这一切都在等待你的到来,但这并不是留学的全部。
学习自然是大多数同学留学生活的主旋律。在世界大学云集的美国,几乎无论你想学哪个学科,这里都有充足的资源让你去学习,开展自己的研究,为自己的学科注入新的内容。当然,美国的高等教育之先进令人仰慕,但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诠释什么是学生的天堂。你可能听某个前辈说过在哪个牛校里遇见了哪位学术泰斗还甚至还聊了几句,你可能也听过某个已经在美国读书的朋友抱怨“怎么我组里总有这么一群不干活儿事儿又多的奇葩……”这些都是美国校园生活里最真实也都最常见的片段。虽然具体每个人的处境也关乎个人运气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说,自己的高度会决定自己周围的人的品质。所以准备GT的时老师嘱咐同学们勤加努力并没有忽悠大家,出国前的努力决定了出国后的境遇,走的越高必然学习和研究的资源越好,同时遇到烦心的人和琐事儿也会越少。你为出国多背的单词多做的题,多对着墙练的口语和多上过的自习,最后都会回报作出国之后更舒心惬意的经历。
无论你只是想考完试交了论文赶紧抱张文凭走人还是想深入在研究里一步一步走到学术的顶峰,初到异国他乡总有很多问题不得不面对,但是当走过沟沟坎坎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这一路都在收获成长。比如初来乍到,语言不熟练就是一个巨大的屏障。这种话老生常谈,不过正是因为语言的障碍太普遍才反反复复为人所谈论。有的同学觉得不就是英语嘛,我在美国待一阵儿自然就好了,或者我托福分高,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有人总结过,来美国留学,会五句英语就够了:“How are you doing?”“I’m good.”“Thank you.”“Bye.”还有一句“This one, and that one.”。这就是不少留学生刚到美国的一天,前四句话就是跟路上的熟人生人打打招呼,最后一句话负责买饭。是的,生存就是这么容易,五句话走天下。但是留学不仅仅要生存。设想一下当你走进一家最普通的快餐店,想要一角最普通的披萨,发现披萨不是你熟悉的pizza,每一种披萨都有自己的名字,看上去不是英语,也拼读不出来,或者在在面包店里你一直都叫做bread的东西忽然也冒出十几种叫法,而你只能尴尬的告诉店员“I want this one and that one.”的时候,独在异国他乡的你是否会因为没法融入国外的生活而沮丧?生活如此,学习时更难免被语言问题困扰。在一个提倡参与和讨论的课堂里,你是否敢于开口提问?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你跟别人的声音不同的时候?当你鼓足勇气准备开口的时候,可能自己还在在心中酝酿着英文腹稿,老师已经进入了下一个话题。刚到美国的个学期,一个跟我同期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分外沮丧的告诉我她的作业被老师退回来了,因为老师看不明白,让她限期修改语言表达。我一打听,托福110的高分,怎么也会出现这种问题。以上种种都是我刚到美国时亲身经历过的尴尬,其中的各种细节仍然历历在目,刚到美国时几乎每一天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神经时刻都很紧张。
然而渐渐地,一切都会过去的。我虽然还清晰得记得最初那些让人尴尬的情节,但却没有明确的印象究竟是哪一天,一切都好起来了。不知不觉中,论文上教授的批改不再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的语言编辑,而变成了观点探讨;不知不觉中,听课不用随时崩紧神经才听得明白;不知不觉中,见到同学走来不仅能问“How are you doing?”还能聊聊学习聊聊生活;不知不觉中,一切就这么好起来了……奇迹并不是在哪一天突然降临的,而是对你每一次勇敢面对的奖励。因为有了那一个个说错话的教训,才有了表达能力一点点的改进,因为在不安中仍然一次次努力的去发言,才获得了在课堂上自由参与交流的能力。
因为你没有回避,所以一切都会过去。走过去,那片宽广的舞台属于你。
用心去看,才看得到
-“纽约怎么样?”
-“好脏,好乱。”
-“哥大怎么样?”
-“好小。”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发生在一个即将出国的孩子和一位留学咨询师之间,那位留学咨询师实际考察过美国的一些大学,包括哥大。她所说的,我无法反驳,这些确实是纽约和哥大的一个侧面,但她没有看到的是另一个真实的纽约,另一个真实的哥大。
纽约最愧对世界首都之称的恐怕就是它的地铁系统了,集脏乱差于一体,有的地方怪味儿弥漫老鼠穿行。然而这个地方却是一个神奇的窗口,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在纽约生活的人。这个地下的世界简直就是世界音乐展览馆,这里的街头艺人有唱歌剧的,有演奏小提琴的,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儿的打击乐器,在这里我也听到过二胡演奏的《茉莉花》。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还有好多喜欢传统的人并没有被手机荼毒,依然读着New York Times,读着纸质的或者电子的书。在那样老旧的地铁里,我几次见过婉拒了别人让座的人,有两次是白发苍苍的女士,我无法用老人来称呼她们,因为,她们仍然还保持着那样年轻自强的心。还有一次是一位孕妇,一手拉着栏杆,一手抱着个三四岁的孩子,还用身体护着一个儿童车,她也拒绝了旁边的人善意的让座。真是tough,我心想。我在纽约次坐地铁的时候被地铁图那张乱七八糟的大网搞得晕头转向,最后勉强找出了线路准备回学校,便问路人应该怎么换乘BD线,那位穿着讲究的路人甲看我一脸的迷茫,生怕我找错了地方执意问我要去哪里,结果果然我自己找的线路是错误的,应该找到1号线才回得去,我虽然心中万般感谢,当时却只说得出一句Thank you就离开了。这是我看到的纽约,在纽约最脏最乱的地方看到的纽约的人们。
哥大确实小,但是却有不一样的风情。小小的校园里,来往着一个个不普通的人。不仅仅是学业上藏龙卧虎,那些貌似普通的人有时也让人大开眼界,甚至为之感动。在我哀愁着作业好多的时候,身边的学霸姐姐却在狂热的读着文献,读完了正文开始翻参考文献的目录,然后再一本一本去找,这样滚雪球的读下去。说是学霸姐姐,其实就是个精致的小姑娘,也自诩吃货,也爱穿戴,聊天的时候也能天南海北的胡侃,唯独读书做研究的时候,就像忘记了其它的存在一样。那种专注,让人自愧不如。做教育的人从来就不缺乏理想家,而Teachers College就像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梦想践行者。教师这个行业,并不像律师医生一样收入不菲,然而仍然有很多人走进了这个行业,只是因为喜欢,在TC深造,只为把老师当的更好。有个美国同学在本科学的是会计,已经欠了两万美元的学生贷款,在硕士的时候却选择了教育,他也自嘲,说自己怎么选了这么个不挣钱的行业,怎么还贷款,可还是会补一句,现在的生活他很喜欢。在我的里更聚集着更多这样的人,很同学在来到TC之前通过援助项目去不发达国家教过几年书,他们不是为了把这个经历写成漂亮的简历,也不是为了赶一个时髦,而是因为这是一件他们想做的事儿,一件想做好的事儿,他们的学习和研究依然围绕着那些经历,相信这也是他们会继续投身的事业。这些同学为我重新定义了梦想这个词,它不等同于野心,它并不需要伟大,只要找到一件你愿意完成的事儿,或大或小,把它做好就好。能认识这样的朋友,我感觉很好。这就是我看到的哥大。虽然我此行只为读书,却没想到这些同学还为我对生活的迷茫指点了迷津。
说了很多,并不是要夸奖一个城市或者赞美一个学校。只是想说,无论去往哪里,眼睛看到的世界都只是那里很小的一个部分,既然有机会漂洋过海感受异域风情,那些一眼看不到的人文气息一样是出国在外一道很美的风景,不妨仔细感受。而这,也许就是超出你对出国留学期待的意外收获。
以上只是我的经历,相信每一个人的不同经历,都会为“外国/留学是什么样的?”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留学,不止看上去很美。用心,你会拥有比预期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