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份进入开学季,
考研人的开学焦虑症也开始袭来。
距离21考研只剩下107天,
居家备考效果不尽人意,
考研人数又再创新高,
自己的复习却毫无长进
……
于是一股焦虑恐慌的情绪
在21考研人中间蔓延开来。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这样一条消息: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限制二本及以下的学生考研。”
在考研圈甚嚣尘上,
助长焦虑情绪的滋长。
言论来自哪里?
这句话最早出自一名科学网用户在2018年6月份发布的一个帖子。帖子全文见下图↓
看完我们发现,在博主看来,一本生、二本生、大专生之所以会进入不同高校,其本质是智力上有差别,而研究生教育资源有限,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培养高智商的一本学生。还说“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难以从烂苹果中选出不烂的苹果”。
这个帖子当时就被怼得不轻,可见大家并不认可这样的提议。
按理说,两年前的帖子,点击量不多,为什么在今年又再次流传起来了呢?这很可能和今年的特殊形势有关。文章开头已经提到了21考研人的各种难处,但还有一个没提,那就是——改革!
在考研人已经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不少院校正大刀阔斧地进行研究生考试改革,仅我们之前提到的就有:
中国传媒大学对考研进行全面改革,包括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复试考核办法等;
深圳大学对初试自命题科目调整、复试调整、招生调整;
安徽省、江苏省纷纷出台《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按目前趋势来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省份加入改革阵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受到波及,而这些改革的方向基本都是严把生源质量关卡,提高入学难度,这与上面帖子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于是不占优势的双非院校考生开始忧心忡忡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歧视”。
这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院校改革的立意是提高研究生质量,但手段不是在报考条件上做限制,而是对所有报考人的综合能力做更高要求,而帖子是提议直接限制二本及以下的学生报考,这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双非学生拉低研究生质量?
双非学生拉低研究生质量?并不是。事实上,根据中国教育在线6月份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人以双非考生居多,占比83%左右,只有不到两成的考生来自于“双”高校。
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也就是说现在研究生队伍中大部分是本科双非学生,而且质量非常好!
举个栗子,前段时间大火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相比项目中其他三位本科均毕业于华科的同学,他受到的关注更多。为什么呢?因为他起点不高,高考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高校,本科毕业考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最终在2016年进入华科成为博士研究生。
但他在“天才少年”项目中拿到了最年薪,201万,而且华为并不是他的offer,腾讯、IBM、阿里巴巴都给了他机会,开出的年薪超过360万元。这样的人才难道不吗?
考研人要持什么态度?
这篇帖子时隔两年再次被关注,还有一个原因大概与双非学生一直以来忧心考研中的“歧视”有关。我们不能否认考研中有“歧视”存在,比如复试看本科院校;调剂看本科院校;生源调剂计划等。
但这些在整体考研大环境下,只是个别院校的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体,也不能说明“歧视”趋势扩大。这些个别院校的个别“骚操作”,同学们在报考时仔细甄别,是能够避开的。
绝大部分招生院校和招生导师的正常操作是这样的:
复试尽量淘汰“户”——只复习课,罔顾基础知识;
导师批改课试卷不显示本科院校,无差别批卷;
985/211学生面试表现不好的话,是不会得到老师青睐的;
录取学生中并非全是985/211,普通院校表现好符合标准也会被录取;
……
可以看到,老师们在整个招生中是公平的。其实他们的目的就是招到足够的学生,无论你是双非学生,还是985/211学生,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努力在初试拿到高分,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加强已有优势,保持良好心态,争取成为导师想要的那类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在意身上的本科标签。
双非学生并非一定不如985/211学生,
单凭高考结果直接限制考研资格很不公平。
对于上面那类不良言论,
大家没必要放在心上,
更应该关注的是目标院校招生信息
和自身复习进度!
9月份考研人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
不过还是要注意缓解疏散!